vivo搞了个影展,大家要小“芯”了
七八月的西北不似南方这般燥热,晚风仿佛从青海湖畔吹起,裹挟水汽长驱四百里,给西宁这座西北城市平添许多凉意。晚上九点多,西宁唐道购物中心的户外广场上,数人高的大屏幕上正在展映FIRST青年电影展超短片单元的入围影片,或围坐、或驻足在露天影展周边的数百观众中,时不时会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此刻盛况。
(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官博)
FIRST青年电影展由来已久,但超短片单元的开创却仅有四年,2020年在vivo的加入及合作下,FIRST开始征集超短片作品参赛。论及初衷,FIRST青年电影展创始人宋文认为超短片单元提倡的是五分钟叙事与轻量化拍摄,进而逐步影响创作者的日常创作方式。
(相关资料图)
(图源vivo官博)
2023年vivo第四度携手FIRST开启超短片单元,很明显的变化是,手机参与拍摄的超短片占总投稿作品比例由第一年的21%增至58%,今年入围超短片单元展映的20部作品中,有超过半数的超短片均使用手机参与拍摄,手机也成为短片创作的主力工具。连续四年协办影展,除了获取宣传效果以及影像领域背书,蓝厂在移动影像发展的道路上,正在期待什么?
人人都能创作,vivo想打造品牌影像文化
早在2021年,vivo的VISION+影像计划邀请了蔡司、FIRST青年电影展、美国国家地理等合作伙伴分享了过去一年人文实践成果,并首次提出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理念。不难看出,vivo在鼓励更多用户参与轻量化影像创作,享受移动影像带来的体验乐趣。
此次FIRST超短片单元延续了以往开放态度,并未对创作类型、创作设备,以及创作者身份进行限制。据了解,参与超短片单元的部分导演很多人的本职工作并不相干,他们是护士、是学生、是记者,甚至最年轻的创作者是一位年龄仅有14岁的小朋友;而他们的创作设备,有专业摄像机,也有DV、运动相机,甚至是监控和记录仪,更多创作者则直接使用手机创作。
(图源FIRST青年电影展官博)
作为轻量化影像创作工具,手机开始主力参与塑造当代影像生产的图景,逐渐成为短片创作的主力工具,这一变化得益于移动影像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更迭。
冲上热搜的短片《宝儿》是本届FIRST超短片单元的获奖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夜晚的渡轮上反复打磨女儿婚礼致辞的故事。导演申迪在专访中提到,《宝儿》要讲一个晚上的故事,夜晚航行的船上,要用船景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堪景过程当中,觉得手机的夜景模式是比预期要好的多得多。
(图源vivo官博)
入围超短片单元的20部作品中,其中有5部短片使用vivo手机拍摄。除了《宝儿》外,《小鬼当家》的故事情境设定在了夜晚狭小的房间内,导演充分利用vivo X90 Pro+的轻量化拍摄特点,以及4K超感夜视仪的功能完成拍摄;《鸵鸟绿洲》取景于狭小的便利店,利用X90 Pro+的全焦段四摄,导演展示了一副光怪陆离的画面;《所有道路不再遥远》聚焦视障人士,X90 Pro+出色的视频防抖及暗光表现,展现了主人公在林间奔跑时的情绪张力……
倘若以严苛标准去看,手机拍摄的画面在画质、景深,以及动态镜头拖影控制方面,与专业影像设备尚有差距,但执行成本和便利程度上的优势,在弥补这一鸿沟。
(vivo x FIRST超短片单元展映)
比如在拍摄短片《宝儿》时,导演申迪仅仅用了不到7个小时的时间便完成全部拍摄,杀青的日出戏安排在狭窄的渡轮平台,借着自然天光,导演以最低的物料及人力成本完成了短片创作。
参考过往经验,手机拍摄的画面往往经不起放大细看,把手机拍摄的画面制作成短片投放到大荧幕上,vivo这一“扬短避长”的举措恰恰用实际效果阐释移动影像在视觉表达上的潜力和实力。
当然,呼吁用户拿起手机拍摄,像使用一支笔一样使用摄影设备,人人成为创作者,书写个体历史,或许才是蓝厂想要打造的“科技用心,影像从心”的品牌影像文化。
移动影像下半场,拉动vivo影像的三驾马车
螺丝壳里做道场,在移动影像领域,各家厂商都尝试在软硬协同方向探索破局之法。去年底vivo影像战略发布会上, 蓝厂围绕光学、算法及算力,确立了“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vivo人性化专业影像”以及“自研芯片”的移动影像发展方向,并在vivo X90系列上对“三大利剑”实现配置升级和算法优化。
(vivo影像战略发布会)
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vivo同时召开了影像盛典活动,公开了其在影像技术及文化领域的最新探索成果,依旧是涵盖光学、算法、算力的三位一体的移动影像变革。
过去几年,国产手机厂商在移动影像赛道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静态图像摄影方向,计算摄影的辅助下,手机算力足以满足多帧合成等图像处理,最直观的变化便是手机在拍照体验及效果方面提升巨大。同样,手机作为轻量化载体,硬件的算力、算法却很难支撑动态录像的改善。
(vivo影像盛典)
国产自研芯片下半场,vivo是目前仍在坚持发展影像ISP芯片的手机厂商。过去几年,vivo凭借自研影像芯片的算力优势,得以在暗光摄影、动态视频录制方向实现优化,如V2芯片加持的vivo X90 Pro+支持暗光环境下的4K臻彩夜景视频。
vivo同苹果一样极为重视用户动态视频拍摄体验上,全新的自研影像芯片V3配合vivo影像算法矩阵,做出了4K电影人像视频模式。类似iPhone的电影模式,利用算法模拟出大光圈拍摄时的浅景深效果,拍摄出电影中常见的焦外场景虚化。
(vivo影像盛典)
可以类比常见的静态人像摄影模式,不过这次vivo是将人像虚化算法应用在了视频录制方面,这不只是单帧计算与多帧计算的区别,还要保证动态视频下的顺滑过渡,无疑是对算力算法的巨大挑战。
vivo影像产品高级总监李卓提到了4K人像视频的泛用性,不止是能拍,还将支持4K级拍后编辑的动能。比如说电影中常见的前后景主题切换,未来用手机拍摄人像视频后,可以手动设置焦点A到焦点B的焦点过渡,景深变化也将模拟光学规律改变。算法矩阵不止应用于视频方面,vivo超感人像系统新增“未来人像”概念,引入3D感知、AR特效、AI生成等技术,将应用于未来的手机人像拍摄领域。尽管该项技术目前尚未有设备实装,但结合其演示效果来看,猜测vivo接下来的X系列迭代旗舰或将首发相应技术。
(vivo影像盛典)
“战未来”的算法能否带来如期的影像效果暂且不表,目前可以预见的是vivo未来新机在影像光学方面继续突破行业壁垒。最新成果显示,vivo新的光学镜头将使用新一代ALD镀膜,反射率大幅降低;推出全新标准“Vario-Apo-Sonnar”长焦镜头,同时兼顾长焦及微距拍摄……静态图像和动态视频两手抓,软硬协同发展,稳中求进,是vivo在移动影像乃至品牌发展的破局态度。
科技用心,影像从心
vivo影像盛典上,笔者恰好与B站UP主@导演小策 相邻而坐,这位熟谙影像创作的年轻导演似乎对手机产品不甚了解,认真听着新的技术和功能介绍,时不时拿出手机拍摄大荧幕上的图像。我很好奇,一位曾靠短视频爆火的UP主,经历过短视频向类型短片转型后,是如何看待移动影像创作的。
(UP主@导演小策 B站首页)
事实上,从短视频起步的导演张策前期也依靠手机拍摄,在转型后虽然大多时间使用专业相机制作内容,却也曾使用vivo X70/80/90系列手机拍摄过几部短片(《请把我埋在,这时光里……》、《【广场往事】我和我的怨种外甥》、《短短10分钟,我和我的女神抓马了一生》),并在B站取得过不俗流量。
2021年10月,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节期间,导演张策曾被观众问到过怎么去当一名导演,彼时策导回答:“拿着你的手机拍下你的故事,然后把它剪辑成一个小片子,成了大UP主之后,就有机会和明星去合作……”
(UP主@导演小策 视频详情页)
两年后的今天,策导在B站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名为《一所魔幻现实的乡村小学!》的短片,讲述了云南省一所山村小学足球队的背后故事。视频播出仅四十分钟,已经有超过5万粉丝观看。
半个月前,导演张策从山东淄博出发,来到了2500公里的这所云南山村小学,并全程使用手机拍摄了这部将近25分钟的纪录片。
关键词: